本网 章荣富
一
偶然在全国《中师生》群里,看到一个《新月旧影》分享链接,我天性对数字迟感,对文字敏感,初略一瞥即被其诗性朦胧、佛系韵味书名吸引,“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不见今时月。”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月亮又何尝每夜都不是新的?时光不缓不急横扫红尘万物,凡过往皆旧影啊!又同系中师生的背景,似有熟稔的亲切感。我欲一睹书中“新月旧影”为快。
本以为作者是一条战壕里战友,传道授业解惑同道之人,翻开扉页,方知作者刘晓林早已离开三尺讲台,供职于政府机关,乡镇领导,且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彼此虽素未谋面,但我猜想作者既有中师生底色,杏坛情怀,又有跨界视野,必定比我们所谓有“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人心智更醇厚更丰满更多彩。
二
散文集《新月旧影》共分为三辑,我解读为“成长奋斗史”、“地方风物志”、“生活人物像”三个方面。
成长奋斗史
开篇《童年往事》,穿越时空隧道,回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场景:祠堂、建房,与家人亲戚的点滴小事,对“七子”的惋惜,零碎回忆,没有星辰大海的波澜壮阔,却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童年日常,构成了一幅幅孩童生活图。透过字里行间,有一种浓浓的乡愁浸润其中。要不,作者怎么会用小时候生活之地“田南”作笔名呢?毋庸讳言,作者在当地算是“官二代”,尤其是那个年代,少不了同伴眼里羡慕的优渥感!怪不得作者坦言,童年是幸福的。
走进《祠堂、礼堂、我的学堂》,这不仅仅是赣西边陲莲花的情况,也是那个年代很多农村学校的普遍现象(我的小学,就是在村里的一个破旧庵庙里度过的)。上世纪70前的农村学校,是没有学前班的,幼儿园——那是城里学生的“特供”。农村的孩子要帮助大人干农活,有书读就是一种幸运。但就是这样的简陋学习环境,并不影响那些天赋秉异的孩童,走出深山,走出农村,成为精英阶层!文中提到的“人民公社”、“民办老师”,如今已成为渐渐消亡的词汇。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在记录历史,可“忆旧思新”矣。《永远的小碧岭》饱含深情,回顾了作者初中阶段求学以及进入江西永新师范,这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语言清幽,时间节点清晰,校园环境,老师同学,均有细节刻画。尤其难得可贵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初中班集体,涌现出从亿万富翁到政界领导十几人,佼佼者群体涌现,叹为观止啊!“莲中,我心中永远的小碧岭!”这难道不值得大书特书吗?
在《东华岭,那段珍贵的青春岁月》,作者叙说三年中师时光,让我们望见一个个略显稚嫩而又朝气蓬勃的青春剪影。与其说是情感回忆,不如说是史料汇翠。首先必须明白,他们是1984年初中毕业进入师范学校,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佼佼者,说百里挑一也不为过,都是学霸中的尖子生......独自背包进“永师”,初次编班见同学,“三笔字”、练琴是中师生的必修课,课外体艺活动,让自己成为多面手,甚至伙食,都不忘描述,还有懵懵懂懂的情窦初开。文中的老师、同学,有名有姓,篇幅较其他文章要长,足见作者对三年中师学习生活,倾注了满满的情感啊!让我们这些当年的中师生,重回师范校园,一切都历历在目恍若昨日。
初登《长埠小学》三尺讲台,成为乡村“孩子王”,校舍简陋,却挡不住青春的光芒。第一个月领到64元的薪水,这是当年的一份充盈的自豪(我83年师范毕业是36元人民币)!自此,就是有正式工作的人!叙事娓娓道来,场景感强。在以前的乡村学校,不仅有课堂教学,也有季节性农活,绝不是城里学校的“不事稼穑”。不断进取读电大,收获友谊收获爱情,如此的青涩年华,每一步都没有虚度,真个丰富多彩啊!......
从乡村来到县城《东方红小学》,鼓号昂扬,催人奋进。在这里,遇上了“上山下乡”的“知青”老师,遇上了乒乓球特色学校,遇上了严谨的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校长,遇上了一派火热的全民创业浪潮。作者后来离开杏坛,走上从政之路,然而,却念念不忘“老师”这一称呼,这不就就是“初心”么!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后来成为乡镇主要领导,直至县局机关主任,有些老板送来钱物,其夫人“她连看都不看,直接拒之门外”。与那些索贿之人相比,真乃一位坚持原则有操守的智慧女性,在腐败之风蔓延遍地当下,何其珍贵!我想,这就是文学的教育功能吧!时间久了,《新月旧影》可能渐行渐远,但拒收财物这一细节,令我印象深刻,因为这不是虚构,而是现实。
离开县委机关大院,到农村基层一线,六年的《荷塘旧事》:吃饭没有凳子坐,住的是1958年的旧房。清老账,止冲突,创收入,多角色的转换,直面乡村的历练,同时,也亲身体察百姓之苦,这自然是机关大院无法得到的第一手素材。当“充军”的艰苦成为往事,是不是酿成了一坛陈年老酒,日后反而回味甘醇?说真的,我倒是很羡慕作者的这段经历,我们只在办公室、教室、家庭三点一线的框架内,岂能看见如此景致?
如果说从机关大院到农村基层是拓展视野,那么从“荷塘乡”到“大上海”则是打开眼界质的飞跃。社区、科室、党政、计生、跟班学习......上海人的务实、严谨、敬业,上海闸北不产茶,却把“红茶坊”推向世界,经营城市,服务市民的理念,上海挂职三月,一改固有的老区观念,感受国际大都市脉动。这无疑是作者一段特殊的成长史。
《闪石》与《神泉》,是作者先后两个乡镇长(书记)任职之地。对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优美环境钟爱之情溢于言表,作为一乡之长,了解乡情民情,倾听企业心声,创办乡“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护送洞背村村长去医院,对莲花红色景点“垄上改编”保护,打造“红色、古色、绿色”精品工程等,一位体恤民情儒雅能干的乡长形象,跃然纸上。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作者与其他班子领导,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不徇私情,不惧怕“看你以后怎么在官场上混”的威胁。作者回顾总结14年农村基层工作经验,这也是作者的“黄金岁月”奋斗史。
三篇记叙年节的散文《年味》《莺啼燕语话新年》《中秋节来话中秋》。离开老家三十多年,但“我”情系故土。听爸爸讲过年的故事:“大人盼莳田,小孩盼过年”,那个年代,只有过年才有穿新衣吃好的,大年三十“守岁夜”,“不到10点钟,老三和老四就先后在母亲怀里睡着了”,这是怎样的一种天伦之乐啊!“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作者对赣西莲花当地过年民俗详细记载,又把“年”的话题延伸开来,让拜年有了历史的厚度,如今大家都说“没有年味!”到底是时代变了还是心情变了?具有庐陵文化特质的年节传统风俗,比如中秋烧瓦塔,也许若干年后消失,无意中保存了一份史料。
《也说说我的“小确幸”》让我们看到作者的工作中的人格魅力,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健康小屋”的建立,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现代医疗所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无论在乡镇岗位还是医疗卫生岗位,都能别开生面把事情做的有声有色,这是不是与当年读师范时“万金油”式学习有关呢?
《一次难忘的候机之旅》,让我们理解每一个光鲜亮丽的行业背后,都有艰辛和不易。很多事,换个角度视之,则别有洞天。
地方风物志
生活,不止于工作,亦有诗和远方。放慢我们的节奏,跟着作者的脚步,开启绿色的乡村之旅。《古村湖塘》三面环山,村居盆地,“江西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古民居古寺庙,崇尚理学,庐陵文化盛行,实乃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的延伸与缩影,又有当年红军活动的遗迹,可谓古色绿色红色相互辉映。在倡导绿色生活,赓续红色血脉的今日,能身在其中,幸甚至哉!在《莲花第一高峰:石门山》白云覆盖,双石耸立,有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足迹,有历代文人墨客的诗吟,而作者的老家即在山脚下,“恋一座山,爱一座城”,想必是莲花的山水文脉,润泽了作者的灵性,才有从教从政从文皆有口碑吧。在莲花《路口锡雕焕光彩》处,作者能沉下心来,对“打锡”文化深度探访,对“打锡”的历史传承、工序品种,皆做了详细的描述,这一“国家级的非遗”,让民间艺术瑰宝,得以发扬光大,让乡愁,有了具象的承载,“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读过之后,很有要去当地购置一个锡茶壶欲念冲动.....看得见山,也看得见水,《神泉乡里神泉湖》,一个与作者的工作经历相关联的诗意水库:碧波荡漾,蓝天白云,雾气空濛,鱼跃湖面,有南宋时期宁氏家庙的厚重历史,好一个幽思休闲的去处!
天下名山僧占多。《探寻古盘庵》,群山叠嶂,原始故道,千年沧桑,古迹依旧,佛教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已经本土化,朝代更替,消磨不了信众对佛的虔诚。作者在文中说,要保留一条“黄泥巴马路”,没有超凡脱俗之气,何能有此格局?年少时以为佛是一种宗教迷信,及至有了人生阅历后,方知其中蕴含人生智慧。《我的第一次年薪假》,记叙了作者一家人游历长沙岳麓山和井冈山,表现了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之情,受过毛泽东思想熏陶的人,对红色经典是深入骨髓的崇敬。作者心中,《永远的乡愁》是具有436年历史的家乡仰山文塔,这里,有童年时奶奶讲神塔的故事,有引以为傲的刘氏子派“两朝宰辅故里”、“一门三进士”,古今贤达无数。我相信文脉是有传承的,比如抚州被称为才子之乡。一座仰山文塔,是一个地理坐标,也是一个文化坐标,所以说是作者“心中永远的乡愁!”
在外工作,那是住所,真正的家在故乡。《庙背》即是作者家的方向,“吾心安处即故乡”,特别是农村的老家,儿童时的先入为主,那是融入血液中的情愫。因为“庙背”有种种传说故事,有莲花第一高“迎客松”,书院,有“打师”武状元出手不凡,还有当下“大地主”的儿子,“国家森林乡村”,风光旖旎、古木参天、流水潺潺、荷花满池的村级博物馆,也是萍乡市的唯一。难得村中有此用心人。忽然想起西方国家,众多个人博物馆,它联结历史与当下时空。作者能生于斯长于斯,实在是无需多言的自豪!
在作者的笔下,凡事皆可入文。“莲花白鹅”,演绎成篇,白鹅的民间传说,白鹅生产,全鹅宴,读来妙趣横生,清新鲜活,津津有味。足见作者广种薄收笔力遒劲。
生活人物像
相信很多人,对祖母都有一份特殊的亲情,徜徉在祖母的关怀中,那是一份稳稳的安全感幸福感,这或许是隔代亲年龄悬殊使然,反而更亲切更美好。《我的祖母》是一位当地著名的老中医,年轻时还是苏区干部、赤卫队员。和众多的祖母一样,忠厚善良,吃苦耐劳,痛爱孙辈,又有智慧能干一面。祖母“一家三弟兄当书记”,算是乡村宦官之家了。本文与其说记叙祖母,不如说是记叙祖母一个大家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它启示读者也是一种警示,孝顺长辈,少留遗憾,当牢记于心并付诸行动!等不起,等不得!
换个视角,让我们听作者讲一个家乡的奇闻轶事——《世界最长的指甲》:清朝嘉靖年间的一位刘姓武秀才,是医师也是书画大师,广交武师,有蜻蜓点水之技,有飞檐走壁之功,为纪念不幸亡故爱妻,以38年光阴,蓄留了2尺余指甲,收入《世界之最》,真乃天下传奇!精彩传奇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精神力量。
文章不长,却善用细节和事例,刻画《我的“长子”老师》,初中语文老师,是作者走进师范学校的引路人。他爱生如子,班上学生各自在岗位上,或经商或从政从教,班上无一“次品”,严师出高徒。遇上一位好老师,是成功路上的灯塔。
《“女汉子”致富记》如一篇简短的人物通讯报道,记叙了“女汉子”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在帮扶干部的引导下,创办生态家庭农场,成为远近闻名的贫困户致富带头人,该文荣登《学习强国》江西学习平台。语言清新活泼,既反映了“女汉子”自强不息精神,也凸显了政府脱贫致富政策为民办事真实案例,传播了社会正能量。
《“蔡”书记的抗疫小故事》记录了一位特殊时期抗疫期间,驻村书记一心为民典型事迹,表现了农村基层干部的优良品质。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生活中不缺乏有能力有品质敢担当的好干部。
《“秋仔”养牛脱贫记》记叙一位不屈服现实,不但自己致富,也带领村里其他人一起脱贫优秀“致富带头人”,反映中国农民自强不息不畏艰苦奋斗精神,读后令人鼓舞。
母爱是永恒的话题。作者用三篇文章,记叙与母亲的相处点滴。《母亲节,我为母亲做了一顿饭》,虽为平常小事,却表现了作者的拳拳孝心;《我们陪着娘一起斗病魔》,从病情的发生、进院转院、直至转危为安,写出了焦急祈愿喜极而泣,让读者的心最终舒缓下来,也深深体会到好人好报命大福大,最后才有了《踏上高速回娘家》看两边风景,看社会快速发展......一个大家庭,围在母亲身边,尽享天伦之乐!这岂是金钱和权力能达到的?!
生活中,亲人,朋友,同事......交集成网,构成社会,是偶然也是缘分,每一个人都是一份精神寄存。
从幸福的童年开篇,到带着母亲回娘家,半个世纪的人生轨迹,成长、求学、从教、为政,同学、同事、朋友、家庭,教室、风情、古迹、文章,艰苦、喜悦、焦虑、成功......编织成一部《新月旧影》
是一张张岁月吹拂的老照片,是一声声岁月低吟的旧歌曲。
三
遍览《新月旧影》,细读之,慢品之,抚卷静思,忆童年悟亲情,三尺讲台,政府领导,皆为作者心路历程。是叙事,是情怀,也是升华,是对人生旅程的观照,身之所历,心之所至。全书为新冠疫情期间所写所辑,这一具象的个体,具有文学的不可替代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谓见仁见智。若以“我手写我心”而言,没有套路,但有感悟!简言之,本书有五大特色:
一、内容详实。人名、地点、时间、不厌其繁,均有记录,于本人本地具有史料价值,是人物志,也是风物志。在不同篇章中有呼应。
二、语言朴实。不侨情,不夸夸其谈,都是真情实感,娓娓道来显个性。
三、师范生的底色。作者从政比从教时间长,却仍以“一声老师”称呼而亲切。即使在领导岗位,亦有师者之范。
四、品质端庄。从读师范学校,到不愧对自己所学专业,坚持去乡村任教,直至走上乡镇领导岗位,发自内心拒收他人财物,都受到大家一致好评,可窥见作者之敬畏心。
五、文学情怀。利用不多的空闲时间,笔耕不辍,真正实现了完美人生历程,所谓“立功立德立言”是也,本书即是一个明证(作者最近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莲花寂》,待读。)
四
微信上与作者沟通,得知这些寄托了情怀,承载了岁月的字句,皆由作者手机上完成,需要韧性,需要思辨,需要心智。该本散文集,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以及蕴含的人性亮点,无疑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已有书评论述,暂且不表。今以人生哲学角度审视之,这每一篇章,每一经历,每一细节,每一体悟,不就是作者在滚滚红尘的行踪流痕吗?是一首生命之歌提炼,是一次生命回望留存。作者刘晓林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因我们都是师范学校毕业,按年龄算是我的学弟,他能出书“立言”,却是走在我前面,是我学习的榜样。因之,与作者沟通后,立马购得《新月旧影》,慢慢一一品读,并希冀在作者刘晓林启发点拨下,尽快完成出一本书的夙愿,留下我的人生“蜉蝣记”,以慰心灵,不枉做了一回人......
诗云:惟有饮者留其名。
吾曰:惟有文者留其名。
作者简介:章玉海,1983年毕业于江西省南昌师范学校。以乡村初中语文教学为本职,被时代浪潮裹挟,阵阵冲刷,曾一度“下海”,有过星级酒店经理的尝试,亦体验了民办学校校长况味。喜好用文字留存记忆,多篇见诸报刊及新媒体平台,中国《市县领导决策》网、刊通讯员。“能久远流传的文字,就是个体生命的延伸——这是我写作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