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网 记者 刘松林
滨海县总工会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建立工会与法院、检察院、司法、人社、工商联以及社会组织全链条协作机制的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及时化解劳动争议,以推进“工会枫桥”的实际成效回应职工关切,不断增强职工的幸福感。
引入社会力量,配强化解队伍。针对劳动争议化解需要多单位密切合作的实际情况,滨海县总工会在发挥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作用的基础上,从政法、人社、公益律师、工会志愿者中聘请236人担任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调解员,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划分137个功能区,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一张网”。今年以来,调解员活跃在“工会枫桥”建设第一线,共化解劳动争议137起,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挥了助力作用。
明确工作职责,提升化解效率。对多元化解调解员明确6项工作职责,每月在负责的区域内进行3次法治宣传活动;每周开展1次劳动争议风险排查,当好劳动争议苗头信息第一知情人;及时向工会、信访等上报劳动争议信息;积极主动化解劳动争议,做到小争议化解不出班组,大争议不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活动,从源头上帮助企业规范用工;运用“一函两书”,促进企业整改违规行为,减少劳动争议。今年以来,调解员共开展法治宣传活动174场次,促进企业依法行政,职工理性表达诉求;开展劳动争议风险排查138次,把矛盾纠纷化在萌芽状态;对47个企业进行“法治体检”,促进整改违法用工175人次。
加强沟通协调,发挥纽带作用。把职工的建议、诉求向企业领导汇报,将企业的经营状况、收支分配等向职工反馈,发挥企业与职工的纽带作用。对重大、疑难的劳动争议,积极发挥“法院+工会”的综合协调作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积极推动劳动争议调解。今年6月,县总工会与县法院联合开展执法行动,针对职工应得赔偿金,却迟迟未到位的9起劳动争议诉讼案件配合强制执行,到位总额达53万元,使职工权益得到维护。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回访制度,对劳动争议调解后一周内进行回访,巩固调解成果。今年以来,调解员对47起劳动争议调解后进行回访,帮助企业与职工对发生劳动争议的因果进行剖析并换位思考,从中应吸取哪些教训,避免发生同类型劳动争议,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构建。
切实关心关爱,建立长效机制。帮助企业落实关心关爱职工的具体举措,加强企业民主管理,让职工建言献策,通过开展集体协商,稳定就业岗位,不断改善职工生产环境,对困难职工加大帮扶力度,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机制,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今年以来,共指导企业开展集体协商48场次,促进稳定就业岗位5600余个,帮扶困难职工1268人次,为化解劳动争议奠定坚实基础。
(刘义昂 孙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