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在兴化戴窑镇新花园村,是里下河地区独特的“水乡泽国”。小时候在田里玩耍,远远听到邻近东台市境内204国道上的汽车声,总是伸长脖子翘望着,心想什么时候我家门前能通上公路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化县交通局面向全县公开招收公路施工技术人员,我有幸考入到县交通工程公司工作,从此与公路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1985年元旦后,我们报到上班,正好赶上五里大桥县竣工剪彩仪式,兴丁公路(305县道雏形)开启了全面建设,我们公司倾力参与施工。1986年底,兴东公路(原兴丁公路)举行通车典礼,戴窑终于通上公路,结束无舟不行的历史,戴窑人出门方便了。走出家门,踏上公路,搭上汽车,一个多小时路程就到了兴化县城,比起过去坐上半天的轮船,简直是一种穿越。然而没过多久,简易砂石路坑坑洼洼、破烂不堪,车在路上走,人在车里颠,颠得乘客骨头散了架,心恨不得蹦出来,坐汽车受洋罪。尽管后来不断改善提升道路等级,车路河畔戴窑段米厂开始兴起,那来往不息的超重车流还是让道路不堪负重,路在呻吟!
2009年,戴昭公路(原兴东公路)戴窑东段五公里(后称305县道)实施改造,该项目是兴化市东部交通的主干道,是连接戴窑镇和大丰市的重要通道。原有路面破损不堪,部分路段街道化现象严重,机非混行,造成车辆行驶速度慢、安全隐患多、道路运行效率差等诸多问题,导致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度降低,迫切需要对原老路进行快速化改造。承建单位金桥工程有限公司,组织精兵强将,保证要素投入,利用近三个月时间,对原路进行铲除碾压处理,加铺二灰碎石和沥青混凝土,建成了路面宽度为8米的二级公路,改善了交通环境,优化了地方投资环境,促进我市东部经济发展。但随着地方经济重要支撑的米厂迅猛发展,以及戴窑工业园区快速崛起,原本的道路又显得“力不从心”了。
鉴于戴窑镇东西向主要通道老305县道,老路等级差,交通事故频发,通行能力不足,制约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原路北侧新建戴窑镇韩窑村至灯塔村农村道路建设工程(俗称新305县道),分解老路压力,带动戴窑镇的发展。我们金桥工程有限公司承建1标路基桥梁施工任务,组织派我分管该项目。全线起点位于戴窑镇,终点接大丰204国道,新路位于我老家村庄北边,路线全长8.475公里。起点到塔子河桥路面宽度16米,塔子河桥东路面宽度10.5米,全线桥梁12座,投资约1.1亿元。新305县道戴窑段工程至2017年下半年开工以来,在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特别是在交通运输局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体参建人员的共同努力,历时20个月,优质安全地完成了工程任务,顺利交工并通过竣工验收。
交付使用后的新305县道,路面平整,路容美观,视觉良好;交通安全设施齐全,标志设置清晰合理,对交叉口处标线进行了渠化设计,设置了信号灯;全线采用单臂路灯,夜幕降临,华灯齐放,一片祥和、温馨。在村口设立了城乡公交站台,村民出家门、上车门,进城更加顺畅,加之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乘车这一优惠政策实施,习惯早起的老人经常相约进城品尝兴化地地道道的早茶“皮包水”,然后转转玩玩,赶回来吃个午饭还挺早的。到了晚上,习惯散步的村民,成群结队相伴而行在路上,他们一路上的笑声、歌声、言语声,越过公路两侧新植的风景树,传遍广袤的田野,飘向希望的远方。行走在宽阔平坦的大路上,溜达的居民是那么的惬意,行驶的车辆是那么的舒适。柔和的路灯令人流连忘返,宽广的大道接纳八方来客。
修好一条路,带活一大片。305县道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又是一项振兴工程,让农村地区迎来发展机遇期。此路通成后,有效盘活了东部农村地区的特色资源,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成为农村摆脱贫困、实现小康、奔向富裕的重要载体。本地粮食加工业更加兴盛,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古镇戴窑生机勃发,各项工作争先进位。我老家村两委一班人,带领全村百姓,依托村庄水陆交通便利,抢抓305县道路通惠民的契机,注重农村公路与产业、旅游、文化融洽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更足动能,着力打造百年古树、水绕岛的自然布局,里下河特色建筑,稻米文化与窑史文化四大特色,占得先机,拔下头筹,于2021年12月新花园村被命名为第八批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成为戴窑镇唯一获此殊荣的乡村。
一条条农村公路修到了村头,通到了乡亲们的家门口,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出行难问题,成为农民阔步美好生活的幸福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状况成为历史。走在乡间的道路上,置身希望的田野上,广大农民群众看到了“大路越走越宽广”的新希望。像305这样的农村公路,在兴化还有许多许多。我从事公路施工管理40年,历经了兴化公路翻天覆地的变化,“公铁水空、立体交通”从梦想到现实,真正是“寻梦千垛美路,路在脚下;赞美兴化交通,通畅无阻”。而305县道的变迁,正是兴化交通巨变的缩影。
袁根祥
作者单位:兴化市金桥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