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

2024-10-28 10:10:52    来源:北京采编中心    

王成钢

一、引言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迁,其核心在于不断提升制度的包容性。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使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依法治国,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逐步构建起更加包容的制度体系。然而,中国仍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包容性建设仍需持续推进。本文将围绕包容性制度与中国经济模式的未来展开深入探讨。


二、包容性制度与中国经济的繁荣

(一)制度变迁带来经济活力

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大锅饭的束缚,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允许私有企业发展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国家的工作重心回归到经济发展上来,为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二)对外开放与世界融合

从自我封闭到对外开放,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同时,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法治化轨道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制度保障。精准脱贫、共同富裕、历史性反腐等举措,都是为了提升经济的包容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法治化的轨道上,市场主体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经济活动更加规范有序。


三、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包容性制度的关系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中国虽然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未真正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这与包容性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密切相关。一方面,创新能力不足是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过去的增长模式主要依赖投资和低成本优势,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要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建立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而这需要包容性制度的支持,为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企业家精神面临的障碍

1. 法治不完善

只有真正依法治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建立对公民权利和产权的严格保护,才能构建稳定的长期预期,让企业家真正拥有安全感和方向感。当前,地方政府在面临现实压力时,往往会突破法律边界追求短期利益,而企业难以诉诸法律手段自我防卫,这严重影响了企业家精神的发挥。

2. 竞争中性未实现

国企与民企之间未能建立真正的“竞争中性”,在融资、准入、政府采购等领域存在不公平对待。这不仅影响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也打击了民企的创新热情。实现国企民企公平竞争,关键在于法治的落实,让民企在遇到不公平对待时能够通过法律诉讼维护权利。

3. 国企市场化不足

国企的行政化导致其与政府成为“重大利益关联方”,政府在制定规则时难以确保不偏心,出现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矛盾。国企改革的方向是成为真正的“市场化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人事任免和激励机制安排,避免行为的“非市场化”。

4. 政府行为不规范

政府掌握强制性力量,一旦介入经济活动,容易导致腐败,对市场竞争产生不利影响。建立有限政府、廉洁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数量,压缩政府部门权力,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通过法治约束政府行为,是消除腐败、降低制度性交易费用的关键。


(三)消除不平等的紧迫性

1. 户籍制度导致的权利不平等

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在社会保险、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不到与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的权利。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举措如能落实,将促进人口自由流动,提升社会效率,加快城市化进程。

2. 城乡居民之间的不平等

农村居民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长期以来城乡差距过大。农村成为社会发展的短板。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的改革,将纠正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为农民创造更多财产性收入,助力农民脱贫。


四、中国经济复苏、崛起的关键在于包容性制度建设

(一)加强法治建设

1. 严格依法保护公民权利和产权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公民权利和产权得到严格保护。加强执法力度,杜绝“远洋捕捞”、“趋利性执法”、“选择性执法”、“追溯式执法”等违法行为。让法治成为不会过期的“定心丸”,避免政策“翻烧饼”。

2. 保障民企合法权益

通过法律明确国企与民企的平等地位,在融资、准入、政府采购等领域实现公平对待。建立健全民企维权机制,让民企敢于起诉政府部门而不担心秋后算账,确保起诉能够得到公平审理,法院判决能够有效执行。

(二)推进国企改革

1. 实现国企市场化

国企应摆脱行政化束缚,成为真正的“市场化主体”。不承担“非市场化任务”,不享受“特殊政策优惠”。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人事任免和激励机制安排,提高国企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 促进国企民企公平竞争

在各个领域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打破国企与民企之间的壁垒。政府在制定规则时应确保公正无私,避免偏袒国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高效发展。

(三)建设有限政府、廉洁政府

1. 精简机构和人员数量

大幅度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数量,避免机构臃肿和人浮于事。建立有限政府,减少对经济活动的过度干预,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2. 压缩政府部门权力

明确政府部门的权力边界,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让市场主体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消除腐败的权力根源,降低制度性交易费用。

3. 强化法治约束

政府部门要“法无授权不可为”,通过法治约束政府行为,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避免政策大于法律所带来的“翻烧饼”现象。

(四)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1. 落实户籍制度改革

加快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促进人口自由流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能够安居乐业。

2.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五、结论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得益于制度包容性的不断提升。然而,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企业家精神发挥受阻,不平等问题突出。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复苏、崛起,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强包容性制度建设。通过加强法治建设、推进国企改革、建设有限政府和廉洁政府、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公平、稳定、可持续的制度环境。只有不断完善包容性制度,中国经济才能在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更加繁荣富强的明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坚定改革的决心和意志,不被旧体制的习惯势力所软化,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同时,我们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推动包容性制度建设的强大合力。改革仍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中国经济模式的未来而不懈奋斗。

王成钢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联席主任(二级调研员)

责任编辑:芦丽芳


[编辑:MR ZHAO]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免责声明|加盟合作|招聘英才|联系我们|人员查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吴家场路1号院邮编:100000电话:010-50989088邮箱:zgsxldjckw@163.com

出版物许可证编号:新出发 京零字 第 海240155号

Copyright © zgsxldjc.com.cn.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40469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