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网 刘松林
近日,笔者在射阳县黄沙港镇“招商引船”的活动中得知,该镇渔商会秘书长朱锦山牵头引进的,浙江台州籍“江苏佑鼎渔业公司”,已在该镇注册,近期将会又有几十艘渔船,常年入户黄沙港。为中铁建所投资的国家级中心渔港一黄沙港渔港二期工程献上了一份厚礼,为渔港的高速发展增添了一支生力军。
朱锦山说,漁船是渔港的命脉。采访他,还得从三十年前说起。
黄沙港镇原本是个漁船少而小,作业模式单一,发展较晚的小渔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黄沙港港口外的渔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渔船。外地渔船的到来,是件多么愉快的事呀,多少年来祖祖辈辈出海捕捞,若是遇上一只也是靠海吃饭的外地渔船,他们像久别重逢好兄弟一样,相互交往,共同探讨捕鱼技巧,渔网功效,既引发了本港渔业模式的变革,又逐步拉升了本港经济的发展。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当时港口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外地渔船与本地渔船,经常为抢夺资源发生争执。由于大马力,跨海域的无序捕捞,竟然就这样破坏了久远的宁静与期待,久远的快乐与友好!
一九九六年七月,黄沙港港口外的渔场上,出现了百年难得一遇的海蜇大丰收。千百艘外地渔船蜂拥而至,大家都在疯狂地一网又一网地抢夺这老天的慷慨赐予。在这期间,网缠网,船碰船的现象更是频繁。黄沙港渔政快艇在执法时,遭到赣榆青口镇渔船的不满发生了碰撞。导致小艇上三人落海,一名干事不幸遇难。从这一天起,两港渔民,两港渔政,结下了难以化解的怨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本港渔民、渔政,对其他外港渔船,也产生了强烈的排斥心理。从此之后好多年,满载着渔货的外籍渔船,望着咫尺可进的天然渔港,却徘徊在港口外不敢进港,他们爱恨交加,只好依依惜别去了远处的港口。
二 00五年二月底,朱锦山因朋友邀约,沿线到了赣榆县的下口村。酒桌上,船老大们细数了那些年,在黄沙港渔场取得的丰硕收获,又诉说了在这个港口经历的辛酸。怀旧之情溢于言表,竟然有几位老大哽咽了……
朱锦山说,回到宾馆,久久不能入眠。黄沙港码头上,那幅“全镇一心,为申报国家级中心渔港而奋斗”的字幕,又浮在眼前。作为一个渔港人的我,为渔港做的事的心愿,驱使着我,在那个异乡的深夜,写下了《致黄沙港政府一封公开信》,并于次日上午电传给镇政府。
黄沙港政府对这封“公开信”,十分重视,立即给予了回复。几天后,黄沙港镇由镇长、人大主席、派出所所长、县渔政执法大队长等一行领导,由朱锦山陪同,出访了青口镇。青口镇领导和船老大代表与我镇领导们等一行,相聚在下口村渔协大会堂,一起回顾以往,展望未来,双方代表们字字句句激荡人心的致词,感动了在埸人。随即赣榆县又组团回访,两港渔民渔政,终于化干戈为玉帛。终于结束了长达八年之久海上冲突的冤恨,两港渔民逐渐又恢复了友好的往来,渔港一下子猛增了几佰艘外籍渔船。朱锦山说,”我以一个小百姓的身份,能为在当时的黄沙港从一级渔港,升级为国家级中心渔港的变革中,作出了一些奉献,而感到深深的慰籍。
多年来,朱锦山又相继随镇领导、县农业局领导出访了山东、河北、辽宁、浙江及本省等多地沿海港口。为引进外籍渔船进驻黄沙港继续奉献力量。鉴于朱锦山的所力所为,他多次被评为“引船招商先进单位”、”优秀渔商会秘书长”、被誉为”沿海渔民的友好使者”、获得了“渔港热心引舟人”的称号。
我们在朱锦山“海富渔业会社”的办公室里,向外望去,黄沙港港内彩旗飘扬、千舟竞帆,渔港繁荣的动人景象,尽收眼底。我们在为渔港经济腾飞的欣慰中也衷心祝愿朱锦山秘书长的引舟之路,更向深处和远处走去!( 陈德忠 王海娟)